郊野地区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本底,郊野休闲游憩是市民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疫情时期,受政策引导鼓励,距离城市出行距离近,自然资源好的郊野游成为了城市居民新的消费场景,既带动了消费升级与产业发展,也为城市居民刷新了出行旅游的定义。
高节奏生活、高强度工作、高密度居住的大城市市民对疗愈身心、拥抱自然的向往不断提升,到郊野地区放松身心,选择自然疗愈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新趋势。德国的森林疗法、日本奥多摩森林的“登计疗法之路”以及美国的森林康养等受欢迎,均表明郊野森林地区为人类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小红书搜索数据显示,“露营”、“花海”、“野餐”等搜索量呈高速增长。因此,在步入当下的后疫情时代,到森林中去,让生活链接自然的近郊游、周边游也随之成为了城市文旅新风尚。
同时,随着当下出行政策的变动以及近郊游产业的发展,近郊游营地的规模也自疫情前的小打小闹逐渐走向正规化发展,由单纯的出行营地、露营营地,不断增添营地内容,丰富游乐形式,从而吸引游客。并由此延伸出四大类营地:
营地模式
生态环境模式田园休闲型营地
营地的选址,要满足都市消费者人群亲近自然的想法,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周边生态环境优质,风光优美的营地也是最容易进入大众视野的营地,对城市游客会有天然的吸引力,又针对资源环境的不同,大概会有滨水型乡村营地、山地型乡村营地、森林型乡村营地、田野型乡村营地等类别。
此类营地可以说最接近传统自助式营地,在选址与建设中,会保留和利用当地特色的自然环境,打造营地内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功能分区上一般包括服务区、娱乐区、补给区、自助烧烤区、儿童拓展区等。
此类营地的游客,有人群覆盖广、自驾游为主、停留时间短、重游率高等特征,以休闲放松为目的,运营上营地主会推出特色草地烧烤、音乐下午茶、户外运动等自然沉浸式项目。
农场模式农业体验型营地
区别于前一类营地,此类营地通常依托于农业生态园、果蔬基地等农业生产资源,强调沉浸式体验的氛围感,特点是一般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且游客参与度较高、体验性较强。
此类营地往往在前期就要重视资源的整合,以丰富农场体验或联动双赢为目的,通常会增添偏重采摘劳作、享受田园趣味,可增加体系化的农事项目,丰富营地教育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农户的收入。
特色民宿模式食宿延伸型营地
此类营地的开发规模通常大于前两类营地,既可以先有民宿再有营地,也可以先有营地,再有民宿。重要的是一方面营地建设要融入特色生活空间,发挥好其社区属性,另一方面是推动乡土或特色文化交流的附属要素,做好服务品质保障。
同时,营地项目方也要坚持开发营地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内容不必多,但一定要够“精”,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要求。
尝试营地集合模式,互集助力打造精品复合发展型营地
复合发展式营地是基于村落或村镇范围内不同类型的闲置资源和待开发空间,打造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主题的营地项目,依托场地特征和村落文化,形成活动内容多样、体验路线明确的多营地集合体。
不仅仅局限于“出游”这一项内容,而是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增添场景氛围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系列合作,以点撬面,带动周边景区及人文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消费者露营复游,打造营地集合体。
郊野地区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本,不仅可以控制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为生态安全、生态保育和粮食供给提供空间保障,更是市民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复合价值。
近郊游、周边游、露营概念的火热,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渴望的具象化体现,因此想要做好营地,实现营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而不盲目扩张,打造精品营地,提供优质服务。
在营地建设过程中,互集始终坚持助力项目方合理利用山岳、湖泊、海洋、海岛、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富有文化底蕴的古村古镇等人文资源,系统了解、科学把握旅游市场规律,关注消费者的空间流向和消费特征,辅助项目方实现营地设计规划,共同打造城市文旅之路,从而推动文旅行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